前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老師說“社會走在了大學前面………”,這個社會主要說的是企業或者說非高校性質的公司。其實一直以來感觸就很深,隨著近期調研更多的企業,感觸就更深了,尤其是自身作為高校的一名教師,更感覺這方面應該再多一些思考。
撇開基礎研究不說,其實大部分的高校還都是工科院校,都是基于已有的科學原理在進行工程實踐。傳統上大家的認識是高校、公司、企業是在技術能力方面是逐步下降的。也許曾經是這樣,但現在可遠遠未必了。
其實這里面有兩個方面的味道。
一是對于業務需求的把握程度。這方面無論如何企業是最占優勢的,即使某些企業陷于自身的認識,可能在文字或者語言表達方面,未必那么體系化或者條理化,但他們心里其實是很清楚的,最起碼如果外來機構做的東西好用還是不好用,他們是都可以評判的,其實就是最純粹的用腳投票。很多所謂的科研成果不能夠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根源。
二是從技術到工程之間差距其實可能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對于企業來說,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其渴望程度其實比只是為了做科研的驅動力要大得多得多,并且這是一種天生的內在性。等企業調研或者走了一段彎路之后,就會越發的感覺到自己來做豐衣足食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在這種內生動力的驅動下,所謂的高校、公司領先于企業的技術優勢。會更快的速度縮減或者消除。
在上述兩種因素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只是借借于外力而是立足于自主自身來開展各種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實踐,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并且現在感覺到這已經逐步的在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一方面蠶食作為供應商的公司的優勢,甚至自己也在逐步的成為對外的技術及其方案的供應商,并且也逐步的形成了向高校叫板的能力。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技術都是這樣的,但能夠感覺得到的是,越來越多的技術范疇其實都處于這個潮流當中。
近期在深圳周邊調研了一個企業,就有挺多的事情都是企業自己做的,還挺有意思。這個企業做了如下的事情,印象深刻。
一是有個企業自己開發了智能刀具柜,并且在滿足自身需求之外已經向外銷售。
二是自主開發了基于AGV的物流控制系統,就用磁條導航,控制好路徑方向,不講究那么多智能性的東西,比如激光SLAM等,但是用的很好。
三是對工段或制造單元的規劃與運行管控,有著清醒的認識,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周轉及自動上下料。
四是通過與任務相匹配的貨架亮燈的方式實現了簡單有效的智能貨架控制。
五是。自主搭建加工裝置(三周)以及附加機器人自動上下料的加工、檢測單元。(在現場看到的正在調試,做這個事兒的人應該都是企業的人而不是外人)
六是改變傳統的掃工單來提取清單及其物料方式,而是通過具體人員來刷工牌的方式來操作,內在的是實現了任務與工人的綁定。(感覺這是一種大巧不工的人機協同)
再結合之前其他方面的案例。
有個企業不盲目的追求所謂的數字化轉型之類的事情,就圍繞著自己最緊缺的需求開展單機自動化:在機床旁邊增加一個小型的機械臂,實現自動的上下料,極大地提高了效率(用于自動上下料的托盤,不需要自動準備,靠人就可以)。這種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再比如我畢業的一個學生,畢業到了企業在工作的兩年之內,實現了從學生期間抽象技術研究到結合企業需求腳踏實地落地的轉變,自主完成了本部門 mes、aps、wms的全套系統開發與落地應用。企業還真是能夠塑造人的。
作為高校從事技術工程化的教師,有幾個感覺:一是緊迫的危機感,要想辦法革自己當前技術路線或優勢的命;二是務必不能懈怠對企業需求調研了解和準確把握的這種意識和行動,切忌避免脫離實際;三是改變做事方式,融合高校教師、公司開發、企業落地為一體。雖然上述幾個方面,筆者一直在身體力行,但感覺還是應該更加堅持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