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前知曉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需耗費巨大的計算資源,和幾小時的計算時間,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現,可以將預報計算時間縮短到3-5分鐘,且預報精度不低于傳統數值預報——日前,由中國氣象局聯合清華大學研發的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風清”(以下簡稱“風清”大模型)在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雄安院”)落地,正在進一步迭代研發升級中。
今年1月4日,中國氣象局與河北省政府召開省部合作聯席會議并簽署共建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協議。同日,中國氣象局與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共建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合作備忘錄,雄安院應運而生。
日前,首批來自中國氣象局的科研專家,陸續入駐雄安新區科創中心持續深入開展氣象人工智能應用研發工作。
為確保高效運行,雄安院將建立科研業務共建機制,充分發揮首批科研專家的紐帶作用,完善合作機制,做到人才共管、資源共用、項目共建、成果共享;建立順暢央地溝通機制,推動雄安新區建立服務保障專班,積極爭取辦公環境、人才政策、行業發展等領域的支持。
“這是 ‘風清’大模型的天氣預報圖。顯示今天下午4點,渤海灣地帶有較強勁的北風,京津冀地區普遍有35℃以上的高溫……”中國氣象局首批入駐專家,雄安院副院長曹勇,指著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天氣綜合分析平臺介紹,“風清”大模型具有強物理表征性的深度模型結構設計,并面向中短期預報進行能量守恒迭代訓練,同時實現了數據和模型結構完全自主可控。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風清”(簡稱“風清”大模型)、人工智能臨近預報系統“風雷”(簡稱“風雷”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節-季節預測系統“風順”(簡稱“風順”大模型)。
中國氣象局首批入駐專家、雄安院副院長曹勇為記者展示“風清”大模型天氣預報圖。
“‘風清’大模型的數據及結構設計完全國產自主可控,可在3分鐘內生成未來15天、逐6小時、25公里分辨率的全球氣象預報產品,包含地面和13個氣壓層,共69個氣象要素。”曹勇介紹,大模型積累使用了40多年的氣象實況分析數據開展模型訓練,通過人工智能對天氣進行精準的分析預報。
雄安院院長劉作挺介紹,雄安院將借助中國氣象局的力量,把國家級的技術和人才引入到雄安新區,推動人工智能氣象技術在這里進一步發展。依托雄安的人才集聚效應,加大研發創新力度,讓預報更精準、時空分辨率更高。同時雄安院將與雄安、河北氣象部門深度鏈接,共建氣象災害防御支撐體系,進一步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雄安乃至河北的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雄安院將充分發揮“氣象+”優勢,與當地企業對接,并吸引氣象相關產業在雄安落地,推動氣象賦能經濟發展。“雄安的創新氛圍很好,科創中心為我們提供全方位的科創服務,在這里可以更安心地開展科研工作。”劉作挺表示。
- 更多相關內容
- 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落地雄安